论文摘要
放大 缩小

基底动脉穿支显微解剖与DSA成像在神经介入中的 应用研究

赵卫, 陈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 评价优化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穿支血管的效果并通过显微解剖观察穿支借此指导神经介入术,以避免在神经介入术中损害相关后循环穿支动脉,为其提供技术和解剖支持。
 
方法: (1)选取2017年3月—2017年7月在我院行后循环全脑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椎动脉造影:2D 造影时流速 3 ml/s,总流量 5 ml;3D 造影时流速 3 ml/s,总流量 15 ml,曝光延迟时间 1.5~2.0.s,探测器格式大小设为42)和实验组40例(优化椎动脉造影:2D造影时流速4 ml/s、总流量 6 ml ;3D造影时流速 4 ml/s,总量 20~24 ml,曝光延迟时间3~4 s,探测器格式大小设为22)。造影后不同模式下观测,并统计两组每段穿支数目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2)采用显微解剖方法取成人尸体头颅14例,观察记录基底动脉各穿支血管数目、走行、供应范围等特点;(3)将椎动脉造影中穿支血管显影数与显微解剖中所观测的穿支数目、直径进行对比分析;(4)回顾性分析各类颅内血管内支架金属丝和交织点处的直径,将其与穿支血管直径进行对比。
 
结果: (1)两组造影后穿支动脉进行对比,对照组观察所得各部位穿支动脉少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SA组观察所得各部位穿支动脉少于显微解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颅内血管内支架金属丝直径约50um,各类支架金属丝交织点直径均小于100um,支架金属丝和交织点直径远远小于穿支动脉直径。
 
结论: (1)全脑数字血管造影中,经优化的椎动脉造影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显示出后循环穿支动脉的数量,更好地观察其走行,可以防止术中损害相关穿支动脉。(2)经优化的椎动脉造影显示穿支动脉稍差于显微解剖观测,但在神经介入术中也可有效显示相关穿支动脉,了解这些穿支的价值;(3)颅内血管内支架置入时,金属丝和交织点本身直径不会直接引起支架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