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邀嘉宾

孙 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 入选者,荣获2018 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一直致力于实验动物管理和模式动物构建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2005 年博士毕业后作为973 项目子课题“猴生殖生理和转基因猴构建研究”负责人,开始从事非人灵长类研究工作,并于2007 年获得中国首批“试管食蟹猴”(PNAS 2008)。2009 年入职神经所负责筹建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经过几年建设和发展先后建立了基于慢病毒转染的转基因猴构建技术,并获得了具有人自闭症表型的转基因猴(Nature 2016);建立食蟹猴精巢异种移植技术,将食蟹猴的性成熟时间缩短了一半(Cell Research 2016);建立并优化了基于CRISPR/Cas9 系统的大小鼠和食蟹猴基因编辑技术,并得到了基因敲出和敲入动物(Cell Research 2017&2018Nature

Communication 2018);为解决现有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所面临的嵌合、脱靶、复杂遗传操作困难、遗传背景不均一和传代时间长等缺陷,带领团队经过5 年的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建立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Cell 2018)。并进一步利用该技术成功构建世界上首批节律紊乱 BMAL1 基因敲除克隆猴 (Natl Sci Rev2019)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实验动物比教医学。近年来,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项等多项。长期进行艾滋病动物模型创制研究,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支撑艾滋病药物、疫苗取得重要进展,涵盖国内80%以上代表型疫苗、药物研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5项省部级奖项。现任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等编委。

钟治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1年入选中组部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回国,主要从事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开发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承担了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相关的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专项新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经信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等多项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同时担任华西医院全资子公司四川康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开展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的疾病动物模型的技术转化,并以此为特色对市场提供新药临床前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服务。曾获得成都市十大“蓉漂之星”,并带领康城团队获得了四川省千人计划“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成都市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等荣誉。

龚 辉

教授、博导。198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1986-1993年在四川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1993年至2012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任讲师、副教授,2005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任副教授、教授。近年主要从事介观分辨率神经环路的精准光学成像技术及构建单细胞水平三维哺乳动物全脑神经环路、血管网络和高分辨图谱等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于ScienceNat Methods, Nat Commun., PNAS, NeuroImage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奖包括“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单细胞分辨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与仪器”荣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高分辨数字人体三维结构数据集的构建与可视化”获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李川昀

200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NIH从事复杂疾病研究,2011年在北京大学建立实验室,任研究室主任。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课题组运用恒河猴作为人类近缘模式动物的优势,在全基因组尺度开展了一系列以猴为研究视角,探索人类演化与复杂疾病的特色工作,近五年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Genome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论文12篇,研究成果得到同行认可。曾获“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等奖项,指导的博士生获“吴瑞奖”、入选国家“博新计划”等。

刘光慧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Protein & Cell杂志副主编,Stem Cell Research&Therapy杂志副主编,Aging Cell杂志编委。在人类衰老和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Cell Stem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BiologyCell Research, Cell Reports等刊物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授权或申请发明专利24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首届老年医学杰出贡献奖、普洛麦格创新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X